对话上海疾控专家:应正视、重视无症状感染者,不要过于恐慌

2020-04-03 13:45:02

社会万象网

原标题:对话上海疾控专家:应正视、重视无症状感染者,不要过于恐慌 来源:澎湃新闻

张泽红 设计

当前,上海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途径有哪些?他们的传播风险有多高?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如何降低其传播风险?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的研究有哪些是明确的,哪些仍然在研究过程中?

4月2日,澎湃新闻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现场工作组副组长潘浩。

澎湃新闻: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潘浩: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定义,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者。

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会产生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一般有两种状态存在,“早期无症状但后期出现症状”和“始终无症状”。

“早期无症状但后期出现症状”一般是在潜伏期内呈现的无症状状态,没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过了潜伏期就出现了症状,最终转为病人;“始终无症状”是始终保持没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这部分人也叫“隐性感染者”,这样的人其实并不是新冠肺炎临床病例。

澎湃新闻:如何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潘浩: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发现:一是在密切接触者的筛查中发现,通过采集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后发现;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发现;三是开展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追踪中发现,如对重点人员和重点场所调查中发现。

澎湃新闻:目前上海有多少无症状感染者?多少比例会转为确诊病例?

潘浩:此前,上海十多例病例,早期无明显症状但核酸检测为阳性,但最终都因出现了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相关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后都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病例。

在4月1日召开的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同时介绍,此前,上海曾有11例入境人员核酸检测呈阳性,但当时无明显症状,均由120送到指定发热门诊隔离排查和治疗。其中1例经复核被排除,另外10例陆续出现临床表现,综合其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澎湃新闻:上海如何管理无症状感染者?

潘浩:虽然说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确诊病例,但我们还是要对他们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将他们送入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隔离观察14天,而一旦出现症状,将被送入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如果没有出现症状,需要在解除隔离前开展两次病毒核酸检测,且两次检测间要间隔24小时,阴性后才能出院,而出院后仍然需要居家开展为期14天的康复者随访管理。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在4月1日召开的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上海没有处于医学观察的无症状管理者。

澎湃新闻:如何降低无症状感染者存在的风险?

潘浩:密切接触者是无症状感染者发现的一个途径,当前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将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原则又前移了2天。

上述方案中,将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修订为“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的人员”,而此前在该方案的第四版中,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为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末次接触后14天。这不仅仅扩大了密切接触者的范围,对那些仍然处于潜伏期内的无症状感染者加大了防控力度,进一步降低了其传播病毒的风险。

当前,为了降低风险,上海也对所有境外来沪人员开展100%病毒核酸检测,及时发现可能的无症状感染者,也大大降低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风险。

澎湃新闻:无症状感染者哪些研究已明确?哪些仍在研究中?

潘浩:现有的研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内具有传染性,同时不少无症状感染者后期会出现症状从而转为病人。

但对于在潜伏期内被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究竟哪一天即具有传染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另外,对于一直不出现症状的无症状感染者来说,他们传播力是否与确诊病人相同、传播期持久性等问题,这些都亟待研究。

目前,上海在通过重点人群筛查、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在这方面拟开展进一步探索。

4月2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研究发现,平均每个确诊病人能够传播将近3个病人,平均每个无症状感染者能够传播不到1个病人,即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效率约相当于确诊病例的1/3。

澎湃新闻:个人应该如何做好防护?

潘浩:当前对无症状感染者应该正视、重视,但是也不要过于恐慌。现在无症状者进入大家视野后,公众有些紧张情绪。只要掌握必要的方法,还是能够做好预防的。

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针对呼吸道飞沫传播,大家其实现在已经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也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下可以不戴。

该佩戴口罩的情形一般为: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前往医院探视或就医、搭乘公共交通(如地铁)、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则要戴上口罩。而针对接触传播,我们只要通过勤洗手、正确洗手,洗手前勿要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在居家或办公时常开窗、多通风等措施和方法,是可以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蒙城百科网版权所有